详细内容

滁州历史文化——滁州市文物古迹

滁州,三国设镇,南朝建州,隋朝始称“滁州”,自古为吴文化与淮扬文化交汇融合地区。滁州地处淮左,湖光山色秀美,既富江南美景,又有淮左秀色,旅游资源十分丰富。滁州名胜首推素有“蓬莱之后无别山”美誉的琅琊山,山中大片天然次生林保存完好,林壑幽美、溪流淙淙,密林之中掩映着建于唐代的琅琊寺和建于宋代的醉翁亭(全国四大名亭之首)及姊妹亭“丰乐亭”;还有集“古驿道、古关隘、古战场”于一体的“金陵锁钥”清流关。而作为琅琊山最为珍贵的旅游资源——名木古树,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。古树名木不仅仅具有绿化观赏价值,其本身是活的文物标本,是有生命的无价之宝。同时它也是自然环境变迁的见证者和记录者,对研究千百年来的气候、水土、空气等自然变化有着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。因此古树名木的保护,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,还具有生态价值、审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,是当前园林业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。合理科学的测出古树树龄从而进行分类,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,是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。
滁州,三国设镇,南朝建州,隋朝始称“滁州”,自古为吴文化与淮扬文化交汇融合地区。滁州地处淮左,湖光山色秀美,既富江南美景,又有淮左秀色,旅游资源十分丰富。滁州名胜首推素有“蓬莱之后无别山”美誉的琅琊山,山中大片天然次生林保存完好,林壑幽美、溪流淙淙,密林之中掩映着建于唐代的琅琊寺和建于宋代的醉翁亭(全国四大名亭之首)及姊妹亭“丰乐亭”;还有集“古驿道、古关隘、古战场”于一体的“金陵锁钥”清流关。而作为琅琊山最为珍贵的旅游资源——名木古树,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。古树名木不仅仅具有绿化观赏价值,其本身是活的文物标本,是有生命的无价之宝。同时它也是自然环境变迁的见证者和记录者,对研究千百年来的气候、水土、空气等自然变化有着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。因此古树名木的保护,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,还具有生态价值、审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,是当前园林业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。合理科学的测出古树树龄从而进行分类,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,是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。一、古文化遗址
  濮家墩遗址 位于大王乡林楼村濮家庄。为一台形地。南北长65米,东西55米,高8.3米。文化层厚5.1米,海拔25.4米。墩东有条已成为耕地的大川,长约15公里。墩面向南微倾,与地面约成30°度夹角。墩身西北部有90°断面,可见五至七层不等的文化积压层。
  1985年5至10月间,省地市文化部门三次勘查,采获石器5件,其中狩猎工具长方形、梯形的石石奔、不规则圆形、有棱刃较利的砍砸石,通体圆滑,中有圆孔,轮径3.3厘米的陶纺轮,体光滑,一端尖长10.6厘米动物角制成的骨锥,以及鹿角(其中尚有一件轻度角化石)、兽牙、贝壳等。还有陶片70余件,均为残片(其中有鼎足、鬲足、鬲档、罐口等,陶质有红、灰、黑等,有绳纹、弦纹、绳纹加弦纹等纹饰)。根据以上标本,经鉴定确定为新石器时期遗址。同年12月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  西河遗址 在章广镇西南700米处的台形地上。呈甲鱼状,中高4米,边高1.8米,圆形,直径50米。遗址东临西河,余为农田,当地人称为“大墩子”。地面露大量陶器残片和红烧土。1986年6月30日市文化局进行勘查,采集标本中有陶鼎、盂足、鬲足、鹿角、陶器残片等21件。陶片中有夹砂红陶、泥质红陶、黑衣陶,饰纹有绳纹、席纹、附加堆纹、指印纹。经鉴定认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。
  西王遗址 俗名“西王古城”,位于担子乡柯湖村西王庄南400米处。高7米,长84米,宽80米。墩南为水库,余为农田,墩地坐落于东西走向平川中。1975年筑水库时挖去墩顶,陶器残片和红烧土块随处裸露。1985年经市文化部门勘查,采获石斧、陶质纺轮、鬲足、陶罐、兽骨、鹿角、犀牛牙、马牙、鹿头骨、兽脚骨、杂骨等标本。实测绘图记录,陶片质地为灰陶、红陶、白陶;纹饰有云雷纹、细绳纹、粗绳纹、绳纹附加堆纹、回纹和叶纹等。经鉴定确认为新石器时期遗址。
  高郢墩遗址 在大王乡良塘村高郢。西距清流河2公里,两侧近处是已成耕地的两条大川。墩为高台地,东西长32米,南北宽20米,文化层厚度3米,海拔25米。墩,现作打谷场,顶平,可见大量红烧土块和陶器残片。1985年4、5月两次文物普查,前后获陶罐、鬲足、带耳罐残片等。另有陶器片,可辨认为罐口沿、鬲口沿、尊口沿、瓮口沿等。经鉴定认为红、灰、黑、白等色陶质;有篮纹、网结纹、绳纹、指甲纹、方格纹、凸方格纹、弦纹、复线回纹等纹饰。确认为商周时代遗址。
  甘山墩遗址 位于皇甫乡大郭村大薛庄西南侧。台形地高8米,文化层厚度6米,面积2亩左右。海拔高度40米。环墩皆山,以甘山最近,墩西侧为辉陈河,现淹为得胜水库。甘山墩处于水面上。1985年市文物普查发现陶片、鬲足甚多,采获鬲足、石刀断片、骨锥、兽骨、贝壳等标本,另有陶片多块,分别为粗绳、细线、弦纹、绳纹附加堆纹等饰纹;质地有黑、红、灰等陶质。还有一小墩在北约300米处,面积0.7亩左右,高5米,文化层厚2米,地表多陶器残片。被确定为商周时期遗址。
  陈葛遗址 位于黄圩乡贯龚村陈葛庄西头。台形高地阜势壮观,南北长105米,东西宽100米,自南向北倾斜,南端高13米,北端高9米。墩面上有农舍、打谷场。墩身南面断面,可见文化积压层,墩周远近皆圩田,南距滁河3公里。1986年1月25日市文化局普查文物发现,采获鬲足、鬲口,系水壶耳、系水壶残嘴、陶片等标本。质地分别有红陶、灰陶;纹饰有云雷纹、绳纹、弦纹虺纹等。据所采标本初步确定为商周时代遗址。
  朝阳遗址 位于担子乡万桥村朝阳庄北500米处。高9米,长100米,宽60米,农田绕其周。总体地貌为丘陵,中有一条旱川从墩北通过,川中皆农田。1986年3月14日市文物普查发现大量陶片和红烧土块。采获石斧、鬲足、兽骨等标本。另有陶片。其纹饰有绳纹、回纹、叠压纹、席纹、指印纹、云雷纹、弦纹等。鬲足陶片有红陶和灰陶。据所采的标本确定为新石器晚期到商周时代遗址。
  王万郢遗址 位于担子乡王万郢庄南40米处。高10米,直径45米,地表为麦田。西北断面有文化层显露。全墩坐落在东西走向的宽阔平川中,川两侧为起伏不大的丘陵地貌,俗称“古城基”。1986年3月14日市文物普查采集石斧、鬲足、陶器残片等。鬲足陶片纹饰有弦纹、细绳纹等;其质为红陶、灰陶等。初步确定为商周时代遗址。
  前槽坊遗址 位于担子乡东陈村前槽坊庄南400米处,台形地东西长60米,南北宽55米,自北向南倾斜,北端高7米,南端高3米。墩东西有水塘,北为农田,南有水沟,墩面为麦田。1986年3月15日市文物普查时,发现,采得鬲足、兽骨、陶片等标本45件。陶片质地有红陶、灰陶、黑陶,纹饰有绳纹、云雷纹、席纹、回纹、弦纹等。初步确认为商周时期遗址。
  陈积滩遗址 位于花山乡丰山村姚冲庄东三叉河上游小平原上。遗址为台形地,高5米,南北长70米,东西宽35米。西、北、东北临小河,顶面夷平为麦田。1986年4月18日市文物普查时发现,采集鬲足、兽骨、陶片等标本16件。陶片纹饰有绳纹、弦纹、网结纹、指印纹等,质地有红陶、灰陶、黑陶。初步鉴定为商周时期遗址。
  何村遗址 位于乌衣镇何村庄南300米处。在东西走向的宽阔平川中。南北长60米,东西宽40米,高2米。墩西、北为水塘,东、南为农田。1986年5月10日市文物普查发现,采得鬲足、陶片等标本15件。陶片纹饰有云雷纹、绳纹、席纹、附加堆纹等,质地有红陶、灰陶、黑陶。鉴定为商周时期遗址。
  马大塘遗址 位于施集乡马大塘庄北500米处。为一圆形高台地,南高2米,北高5米,周长300米。南端断面文化层显露。1986年5月22日市文物普查发现,采得鬲足、兽骨、陶片等标本18件。陶片有绳纹、弦纹、附加堆纹等,质地有红陶和灰陶。初步确定为商周时期遗址。
  后陈遗址 位于担子乡姑塘村后陈庄北40米处。长98米,宽33米,东南高8米,西北高6米,俗称为“后陈古城”。遗址在地貌起伏不大的丘陵中,东西两侧是绵长阔大的平川;西距担子火车站300米。遗址西北面有一处文化层断面。1985年8月20日市文物普查发现,采得鬲足和鬲口瓮、罐口沿等35件。鬲足和陶片的质地有红陶和灰陶,陶片纹饰有细绳纹、粗绳纹、绳纹加弦纹、席纹等。经鉴定为西周时期遗址。
  二、古城遗址
  滁州古城遗址 在今滁州市老城区。东晋为顿邱县城,东魏为南谯州城。
  唐以前州城罗城东临广惠桥(亦名泓济桥,今西桥),设临清门;南抵龚家园(今古马路街南),设丰泰门。城周长3里320步。唐武德初年,罗城内设子城(今滁州一中高地处)。城周长1里160步。上有女墙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筑门:东门名行春;西门名鼓角。唐永徽年间(650~655年)拓建,设4门:东,通淮门;南,济江门;西,朝天门;北,望泗门。城周长7里258步。各门筑月城。西涧水入城,始筑上水关,拱圈3洞,半城墙半桥,上可行人。北宋庆历七年(1047年)欧阳修知滁再拓建罗城。明代南增廊,城周长9里18步。筑下水关,3拱洞。设6门:大东门名化日,小东门名环漪,大西门名永丰,小西门名观德,南门名江淮保障,北门名拱极。四周护城河阔200余步,深两人过顶,各门通河有桥。
  元代兵火,月城毁。明万历十七年(1589年)重建月城,增建窝铺12,垛3549个,角楼4座,后毁于兵燹、地震。清代几经修葺。清咸丰八年(1858年)子城尽毁。
  民国时期仅见南北门砖砌拱形和南门城楼,罗城墙完好,垛、铺、角楼均无存。
  1954年开发交通,拆去砖墙。南门至东门全辟为环城马路,其他各段沿护城河残垣尚可寻见。上下水关古貌完好。
  赤湖城遗址 位于城郊乡官庄村赤湖铺庄,距州城市区7.5公里。清光绪《滁州志》载:“赤湖城在州西20里,今名赤湖铺。后魏时曾别设赤湖、荻港、薄阳三县。”城遗址南北各长300米,呈长方形。城已毁尽,随地可见瓦砾和陶器残片,掘地1米余可见旧城墙基尚存,桥东有汉墓1座。清末时赤湖铺为一集市,新中国建立前尚逢集。
  荻港城遗址 位于沙河镇白米村郑郢庄南。西接白米山东麓,距州城市区12.5公里。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》称:“荻港县,后魏置,齐周时废。”1986年6月15日文物普查,确切了位置。遗址东西长2000米,南北宽1500米。掘地1米余可见旧城墙基。
  薄阳城遗址 位于腰铺乡联郢村,前白洋(南)后白洋(北)处。白洋、古薄阳谐音。距州城市区10公里。薄阳城,后魏置,后废。经市文物普查,遗址南北长2000米,东西宽150米。掘地可见汉砖唐陶以及旧城墙基。
  唐堆城遗址 位于黄圩乡贯龚村唐桂庄。南唐建城,在州南40里。清光绪《滁州志》载:“南唐筑瓦梁堰以备北师,居民筑此捍水”。遗址东部为村庄,有古井1口尚存。西部有水塘3口,余为农田。城址内西北角有地略高为存粮处,名“官仓院”,今沿用为地名。城址范围掘地1米余,可见旧时墙基。市文物普查时发现官仓院后古墓为唐宋时墓葬。出土文物有唐代瓦当、铜币、汉砖、汉陶豆,以及玉猫、锡壶和铜熨斗等。
  龚家城遗址 位于黄圩乡贯龚庄南350米处丘地上。东西长76米,南北宽30米,南唐时筑城,已久废。1986年1月25日市文物普查,从遍地残砖碎瓦中可见城址旧貌,掘地1米左右,可见城基。
  蒋家城遗址 位于汪郢乡大同村蒋夏庄,南临滁河,北傍湖泽,南唐筑瓦梁堰以御北师,居民筑此城捍水。1986年5月10日市文物普查发现圩前舍后遍地瓦砾。
  闪州城遗址 位于滁东乡东风村五里庵庄南100米处,距州城2.5公里。1986年4月市文物普查发现,遗址长200米,宽150米,掘地1米余可见旧城基。遗址范围遍地瓦砾,采获陶、瓷器残片等标本,初步确定为汉代前后古城。
  花山古城遗址 在花山乡,中心点在大宋庄(属丰山村)和叶桥庄(属唐郢村)间。今为农田和村落,四周群山环绕,其间呈平原面。1984年市文物普查,发现淤入泥中有石条无数,还有直径25厘米楹柱底座。出土元宝有“清阳元宝”字样;半残玉印上,也有“清阳”字样,相传有“清阳城”之说。1986年4月市文物普查,采获陶罐口沿、瓮口沿、陶罐耳、俎豆等标本。经鉴定确认为春秋时古城。
  三、古墓葬
  官塘古墓群 在滁城西12公里珠龙乡清流村官塘庄。有古墓5冢。1975年建房掘基挖开2墓,出土汉代铜镜3块、西汉两耳陶罐1只、东汉五铢钱数十枚和已断毁的铜剑等。经鉴定确定,为东汉古墓。现存3冢完好。
  槽坊古墓群 在滁东乡高郢村槽坊庄西北,乌龙山南400米。有汉墓3冢。南一高2米、中一高2.5米、余一高1.5米。1976年挖山芋窖时,掘其中的1座,出土汉墓砖、陶碗、陶豆、银质簪子、古钱等。墓穴南北走向,两室,北室长4米,宽2米;南室长2米,宽1.5米,高2米。四壁皆砖,顶拱形。挖掘时拱顶已有一大洞,明显为盗洞,故其间文物无存。墓砖长32.3厘米,宽为15.7厘米,厚5.8厘米。砖面有绳纹,两端有钱币形、梅花形、圆形和棱形等纹饰。
  龙冲汉墓群 位于滁城西8公里三叉河两岸,在花山乡丰山村龙山庄和浦塘庄间小山上。墓冢20座,封土高4米,底径7.5米,相互布局匀称。1984年建房挖基掘其中几座,出土汉代文物有铜剑、铜镜、陶器等,已散失,仅陶罐1只存市文化局文物陈列室。
  丰山古墓群 在丰山村孙冲庄向东大丰山麓的一溜小山脊上,在龙冲汉墓群南500米处,与龙冲汉墓群隔一宽阔平川相望。墓冢8座,封土高3米多,底径6至8米不等,分布与龙冲墓群相似。
  常山古墓群 在滁城西常山乡,以常山岭小街为中心向东西侧山脊铺排。在集西下马庄有冢7座,封土高3米,底径10至14米不等。1986年修建公路时挖其中的1座,裸露可见顶拱形,半圆横切面弦长1.7米。集西200米处公路两侧有冢12座,封土颓坍,无人工挖掘痕迹。集东100至600米间有冢14座,冢形及分布与其它两处相似,可属同一时期。1986年5月市文物普查发现,未经开掘,其历史时属待考。
  皇甫古墓群 亦名大冒古墓群,在皇甫乡大冒庄境内。墓冢原有9座,皇甫中学建校时掘6座,出土一批铜剑、青铜镜、陶器和空心花砖,均已散失。现仅有坑,长3米,宽3米,深1.8米。墓坑均系开凿磐石而成,再以砖砌拱形顶,堆土加封。未掘的3座,呈坍塌状,所属年代待考。
  三古堆古墓群 亦名林场古墓群。在担子乡万桥村林场庄东100米处,俗称“三古堆”。墓冢等边三角形分布,各距20米。封土高度3米,底径各10米,均呈颓塌状。墓冢保存完好,年代所属待考。
  蛟龙山古墓 在腰铺乡二郎村境内,距滁城西南7.6公里蛟龙山间。墓地北面半环山,似靠背椅,朝南为起伏不大的平川。1979年二郎村民兵野营在此挖出墓门,高1.7米,砖拱,宽1.5米。墓门上封土厚2.5米。1986年市文物普查,见到墓前石墙、墙门仍在。门南向,以石条砌成,石条长250厘米,厚25厘米。乡民中传说为孟良、焦赞墓,又疑为祖(祖逖)将军墓。墓冢保存完好,时属待考。
  石马王古墓群 在滁城北5里石马王村石马王庄南100米处。毗连5冢于山丘东南半腰间,有石人石马排列成行。1986年2月市文物普查,见5冢封土均平。墓南石人、石马,“文化大革命”时破毁,仍可见分两排而立,相距12米,南北走向;残骸尚可量出石人高1.8米,石马大的长1.7米,相次为1.6、1.4米。石马有立有卧。所属时期待考。
  何文辉墓 在城东北清流河西岸。因修津浦铁路,仅存留墓冢夹在进站双轨间。封土约高8米。1959年修铁路复线时,墓冢被平,未掘出陪葬物。何文辉字德明,年14时,朱元璋下滁州,抚为己子,赐姓朱。官至大都督府同知,地方人称之何将军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6月病卒,时年36岁,葬滁州。其墓冢名为何将军坟。
  胡母墓 在花山乡荣誉村碑亭庄西侧小山上。自上而下有石阶40米直达墓前。其子胡松,滁州人,明嘉靖八年(1529年)进士,官至兵部尚书。1967年胡母墓被掘,发现长2.7米,宽1.5米,深1.5米的墓道。在墓室下得一墓碑长125厘米、宽70厘米、厚20厘米。两端残破,字迹斑驳,尚可辨认出“胡母之墓”、“以纲常为本”、“兵部左侍郎胡官之母”、“长子胡松”等字样。另有一碑长1.65米,宽0.74米、3厘米见方楷书,字迹多模糊,细察可见“特封为南京兵部职方清史司员外郎胡松之母以相夫训能成”及“嘉靖十二年初□月六”等字样。碑亭庄,因墓碑曾有亭,被用为庄名。
  金拱敬墓 在琅琊山鸡爪山下陈桥庄东160米处。金拱敬,号上庵,明末人。世居龙亭口金家村,少时力学经史。明崇祯九年(1636年)举于乡,崇祯十六年进士。清顺治三年(1646年)授兵部武库司主事,提督武学,调吏部,后晋升为中宪大夫,以太仆寺少卿管吏部文选。顺治十八年冬卒,驰驿归葬。墓称金将军墓。原有碑记,废于50年代,墓碑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被毁。现存墓冢高1.8米,底径9.5米。
  吴棠墓 在州北沙河集北1.5公里东圩村附近山间。吴棠,清朝人,官居四川总督,光绪二年(1876年)病逝,谥“勤惠公”。
  四、古石刻
  滁州古石刻,有摩崖、刻碑两类,诗词、游记、记游、记事、画像、经文、文告、泉名、亭名、堂名、洞名、景名等内容多样。今存之古石刻初见于唐朝,历宋、元、明、清各代皆有。琅琊石刻群聚集而多,散于它地者少数。
  唐右庶子滁州刺史李幼卿“琅琊山寺题诗摩崖”,为已发现摩崖最早的一处,位于玉皇殿东150米处。释文:“题琅琊山寺道扌票、道揖二上人,东峰禅室,时助成,此建筑斯地。佛寺秋山里,僧堂绝顶边。同依妙乐土,别占净居天。转壁下林合,归房一径穿。豁心群壑尽,骇目半空悬。锡仗栖云湿,绳床桂月园。径行蹑霞雨,跬步隔岚烟。地胜情非系,言忘意可传。凭虚堪喻道,对境自安禅。每贮归休颠,多惭爱深御。助君成此地,一到一留连。(唐)刺史李幼卿”。另有唐代柳遂、皇甫曾题诗摩崖两处,后人称此为三唐摩崖,亦名三唐碑。唐代吴道子绘观音像碑,今藏琅琊寺大雄宝殿后壁。宋代欧阳修、苏轼“欧文苏字”的《醉翁亭记》、《丰乐亭记》碑,均为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。南宋词人辛弃疾游琅琊寺摩崖,今残在。元代“与民同乐”题字摩崖,汉回两种文字同刻,在丰乐亭处。明代《金刚经》塔形碑,今在大雄宝殿后壁。清康熙“酿泉”泉名碑,在醉翁亭门前。
  滁州市文化局于80年代初开展文物普查工作,至1987年登记入册的石刻、摩崖81处、碑72面。
  五、馆藏文物
  马牙化石 呈不规则长方形,长13厘米,宽6厘米,貌清晰,经鉴定为距今约10万年左右古化石。1984年冬探测琅琊洞时,发现大量动物化石。1985年1月20日,省考古研究所再次探洞得此化石。
  石石奔 长方形通体长10.2厘米,宽3.4厘米,厚2.2厘米。质坚硬,三面磨光。斜刃,刃长3厘米。1985年5月出土于大王乡濮家墩。1986年在濮家墩发现第二件石石奔,呈梯形,通体长6.2厘米。光滑坚硬,刃宽3厘米。陶纺轮、古鹿角、石刀等。
  青铜直内戈 通长19.3厘米,直内,直援,直胡,圆柄孔。刃长13厘米。重为0.25公斤。1985年鼓楼街居民拆迁房屋时发现。经南京博物馆鉴定,为商代青铜戈。
  兽足鼎 高8厘米,腹径18厘米,口径15厘米。为泥质灰陶。原有盖,盖已轶。有一足断去,双耳损坏。1986年5月在花山乡石山庄征得。经省博物馆鉴定为西周早期文物。
  绳纹红陶罐 高22厘米,鼓腹,腹径22厘米,平底,红陶质。肩部以上饰有绳纹。口沿有损,表面剥蚀,双耳残缺。1985年滁州师专工地出土。经省博物馆鉴定为西周时期文物。
  铜鼎(煮食器) 重6公斤。通高22厘米,耳高4厘米,足高6厘米,沿口有云雷纹饰。1975年在乌衣收购站收购,交县文化局。
  兽足铜鼎 高6厘米,口径12厘米,重1.3公斤。形似兽足,有弦纹。1986年2月,沙河文化站收得上献。经鉴定为西周末期文物。
  牛鼻耳陶罐 高26厘米,鼓腹,腹径24厘米。牛鼻双耳,平底。底径10厘米,口径10厘米。罐面为粗绳纹和梭纹,发现时有破裂痕。1985年于滁州师专建筑工地出土。经省博物馆专家鉴定为战国时期文物。
  青铜剑通长43厘米,径长8厘米,宽3.5厘米,重0.48公斤。1986年1月市文化局征集。经省文物专家鉴定,为战国时期文物。
  青铜双耳提梁壶 通高28厘米,圆腹。腹径20.7厘米,饰以弦纹。肩部两侧各有环形耳1只,并铸有兽面纹饰。两耳有链形提梁连接,出土时链已断开。壶口径12厘米,圈足。足高5厘米,足径13厘米。1985年在珠龙乡北关村村民献交。经省博物馆鉴定为战国后期青铜器。
  秦半两古钱币 圆形方孔,上有篆书“半两”二字,铜质精纯。1986年市文化局收集。经鉴定为秦代半两钱币。
  馆内另藏有65件其它文物。
  六、革命活动胜迹
  中共苏皖省委旧址 在滁西皇甫乡大郭村瓦屋薛庄。民国28年(1939年)4月24日中共皖东工委驻此。同年7月中共苏皖省委从全椒县马厂乡二胡冲杨村移驻至此,宣传抗日,发展革命武装。11月至次年2月间,中共中央,中原局书记刘少奇(化名胡服)曾住此,在此召开过第一次中原局会议和江北指挥部会议。张云逸、徐海东、郭述申、邓子恢、罗炳辉曾在此参加会议。原址四合院正房和东厢已拆,刘少奇住所仍在,砖墙、草顶、木窗。
  滁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在滁西施集乡龚吴庄。民国29年(1940年)3月新四军第五支队一部配合当地游击队,推翻盘踞在施家集的国民党县政府,建立抗日民主政府,选举蔡家璋任县长,政府即设此庄。原址为6间砖瓦房,1982年建新房拆去3间,现存3间由村民龚文居住。当时办公用的1张大方桌和1张长条桌今由屋主龚文家保存。, , , , , , , ,
2014-12-6 17:11:52     浏览人次: 5643
[关闭]

滁州市台州商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12 Chuzhou City, Taizhou Chamber of Commerce All Rights Reserved
邮箱:cztzsh123@sina.com  电话:0550—3958599  地址:滁州市南谯区龙蟠大道109号房产大厦9楼 邮编:239000